Search

幼童誤食吞食異物

嬰幼兒在探索世界的時候,有一段不短的時期,會習慣性的把東西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幼童誤食吞食異物

嬰幼兒在探索世界的時候,有一段不短的時期,會習慣性的把東西往嘴裡塞!

塞進嘴裡的東西,不是吐出來,就是吞進去。吞進去不是進到食道或胃裡,就是吸進呼吸道中。

兒童誤食異物時有所聞,根據統計,超過一半以上的誤食事件,發生在小於6歲的孩童,發生地點主要在家中。孩童吞入異物雖然有80%的機率不需要處理也能自行排出,但仍有20%需積極治療。

兒童的誤食的東西包括藥物、細小物品、清潔劑、文具甚至殺蟲劑等。如果是無毒無害的倒是不用特別擔心。

有些有致命風險的要特別注意!

但幼童活動時,若抓取手邊的小型物品含在口中,嬉戲或哭鬧時很容易嗆入氣管。體積略大者會阻塞氣管,可能導致立即窒息,小型異物會深入肺部導致肺炎、肺氣腫或肺塌陷。不可不慎!

如發現孩子突然間劇烈咳嗽、喘鳴、呼吸困難或無法講話,手在頸部亂抓,臉部脹紅,嘴唇發黑,可以利用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,嘗試將異物藉由肺部氣流噴出。如果呼吸有咻咻聲,異物應該未完全阻塞或位於下呼吸道,應儘速就醫取出。

如果吞食物是外型尖銳的,如魚刺、雞骨碎片、髮夾、別針、玩具或其他物品碎片等,會形成穿刺性傷害。

家中常見的電池或鈕扣電池,體積小,雖然外型圓滑,但會產生消化道黏膜傷害,甚至穿孔,危及生命。此外,誤食磁性物質,如磁鐵、磁力球可能產生腸胃穿孔。

關於異物的材質,有些東西雖小,仍要積極取出,像鈕扣電池,除了有放電造成黏膜燒傷的危險,也有重金屬中毒的可能。

異物若卡在腸胃道過久,有可能造成潰瘍,嚴重者甚至會穿孔造成腹膜炎,或形成膿瘍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,不可輕忽。

腸胃道異物的處理一般原則

若是卡在食道的物品頂多只能觀察一天

卡在胃的物品,若等了一週,東西還在胃部,或在小腸或大腸某定點 很可能需要做胃鏡甚至手術取出。

已經出現症狀,如厲害嘔吐、發燒或腹痛等腹膜炎徵象,也只好緊急手術取出。

吞下的異物根據統計,如果進入腸胃道中,大於2公分的異物不容易自行排出。一般一元和五元的硬幣到胃中後,有很高的比例可以自行排出,10元的硬幣就不一定了

臨床上,誤食硬幣的孩童,照X光確定硬幣在胃、小腸或大腸後,可以先回家仔細檢查孩童的糞便,若一週仍沒排出,再回門診追蹤即可。

民眾要時時注意幼兒一舉一動,如發現吞食異物,應儘速就醫取出。

如發現家中兒童誤食異物,要記得提供醫護人員相關訊息,如誤食什麼東西?誤食到就醫大約經過的時間?誤食當時孩子的情況如何?儘量將誤食物殘餘的部分或可能誤食的藥物包裝,提供醫護人員參考。最好能攜帶玩具殘餘部份,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異物是否可以在X光片中被顯影,藥物包裝與說明書可以提供正確藥名甚至中毒處理方法。

容易忽略的部分!

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,就是兒童使用的玩具或文具材質。雖然幼童不一定會將這些東西吞下,但長期接觸後,手又喜歡放嘴裡就容易造成慢性攝取進入體內,甚至於有中毒的風險。

製造廠商不明的廉價玩具、文具等等都要注意。儘可能使用或玩耍之後將手清洗乾淨。

家中的物品擺設也要留意,例如最近使用很多的消毒酒精、消毒水等等,一定要避免孩子能拿到的位置。有時候孩子誤食了家長還不一定能察覺!

文具的選用,幼兒塗鴉是很好的促進手腦協調的訓練方式,也是容易誤食的用品之一。現在很多產品都注意到這部分,如無塑化劑殘留的教具、用食品級大豆製成的無毒蠟筆等等,都是保護兒童安全的選擇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走過外科及急診專科近二十年,深深覺得所學有限,知識來源不只是書本,每天的生活與接觸的病人給了許多啟示.治療,就從生活開始吧....
這是一個不隨流言起舞的醫學經驗討論區 亦歡迎傳訊息諮詢健康問題 我是?
View all posts